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学习目标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注:用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分析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

学习要点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从哲学上看,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即<u>物质现象</u>和<u>精神现象</u>

存在(物质)和思维(意识)的关系——哲学的<u>基本问题</u>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u>第一性</u>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u>同一性</u>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支持<u>唯物主义</u>和<u>可知论</u>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

但是,两者共同的缺陷: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u>列宁</u>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划清界限,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注:反映论==可知论)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之物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与静止对立统一) $ 物质 \begin{cases} 具体形态 & \text{错} \ 客观实在 & \text{对} \ \end{cases} $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u>人脑</u>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eg.猪孩、狼孩不具备意识(因为没有社会实践)

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本质上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性)(最重要的一点)

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调控性)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二者都属于唯物主义)

一般常考环境问题——没有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规律)

eg.“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

即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回答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u>实践</u>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u>基础</u>

(四)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答题三点)

1.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2.实践是根本途径

3.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是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 2.量变质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分析问题(步骤): $ XX原理告诉我们XX(原理),要求我们XX(方法论),材料中XXX(分析材料) \begin{cases}

       1.原理:是什么?  & \text{} \\
       2.方法论:怎么做? & \text{} \\
       3.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end{cases}
$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辩证图景”一幅由种种联系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2.普遍性(重点)

eg.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普遍性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

1.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4.条件性

eg.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条件性的方法论:既善于充分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原理: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新旧与出现时间的先后(易出错)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发展

方法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长远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

1.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物质世界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要)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和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为新,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添加了新内容。(三个词总结为:扬弃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点)

矛盾==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地位:

1.是辩证法三大规律的根本规律

2.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4.理解其他两大规律的“钥匙”

5.提供了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begin{cases} 对立属性 & \text{——斗争性} \ 统一属性 & \text{——同一性} \ \end{cases} $

矛盾的同一性

定义: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eg.磁铁两极)

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eg.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矛盾的斗争性

定义: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两种基本形式: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会不断变化)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方法论:强调矛盾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方法论:强调矛盾双方相互竞争,使自身不断发展创新发展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性力量

如何理解和谐?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和共性)的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从个性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eg."碎花瓶理论")

矛盾的普遍性

(定义)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定义)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解决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注:主次要矛盾是针对矛盾体系说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注:1.事物性质是由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

​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告诉我们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过程趋势

(一)量变质变规律

$

事物包含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begin{cases} 质 & \text{内在规定性} \ 量 & \text{数量关系} \ 度 & \text{数量界限} \ \end{cases} $

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保持事物的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内涵(辩证否定观)【易考多选题】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辦证否定的实质是“扬齐”,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方法论意义:反对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它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否定“的过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甚至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

第一章重点知识小结

1.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大集合)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所以既要相互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同时要保持警惕,注意敌对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2.矛盾普遍性: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心地位、根本方法)

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原理——方法论)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既要看到同一性,又要看到斗争性。

4.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地解决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同时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2023版马原新增内容(重点)

1.意识与人工智能(P36)

人工智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机器化,让机器去完成某种目标,实质是机器对人脑思维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不具备意识)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超越人类智能

1.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意识形式。人的情感、信念、意志目前还无法被转化为数据信息和基本算法。

2.社会性是人类意识的本质属性,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而产生,而人工智能无法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3.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自然语言。

4.人类意识有很多东西无法被转换成数字信号。

2.问题导向(P58)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时代表达和升华。

问题: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问题就等于抓住矛盾。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